
文章详情

风险提示丨谨慎授权他人代操作,谨防“存单变保单”
发布时间:2025-03-18 16:36:25
【案例详情】
2024年A老先生因家中亲属生病急需用钱,故前往银行取钱,却被银行柜台工作人员告知,他以为他之前办理的存款业务,其实是购买了B人寿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,需满足年限才能领取,若是现在中途退保,将会损失一大笔本金。A老先生表示,银行工作人员所说的保险,是2021年在该银行存款时赠送的,因自己不会操作手机,保险赠送的流程都是当时的工作人员代为操作完成的,自己明明只是办理存款业务,怎么会变成购买了保险产品呢?
【案例分析】
金融监管单位多次强调,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,应当按保险条款将保险责任、责任免除、退保费用、保单现金价值、缴费期限、犹豫期、观察期等重要事项明确告知客户,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、基金、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混淆销售。上述行为利用了老年人日常较少接触数字化产品的使用,以代为操作的方式使用老年人的手机进行投保,存在销售误导现象,严重侵害了老年人消费者的知情权。
【风险提示】
(一)认真阅读合同条款
老年金融消费者在办理金融业务时,往往因各类合同、提示告知文件的文字小,阅读不便,而放弃阅读合同,轻信工作人员的口头解释,从而未能了解金融产品性质,造成后续纠纷。
建议老年金融消费者在办理金融业务时,对产品相关条款仔细阅读,理解产品性质及其权利与义务,谨慎签署合同。如果对投保的保险产品及在后续服务中有任何疑问,可随时向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了解,或是拨打保险公司客服热线进行咨询,保障自身知情权。
(二)积极配合“双录”
根据相关规定,除电话销售业务和互联网保险业务之外,商业银行销售保险期间超过一年的人身保险产品,应在取得消费者同意后,对销售过程关键环节以现场同步录音录像方式予以记录。建议老年金融消费者积极配合“双录”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(三)通过正规渠道依法维护自身权益
老年金融消费者如发现“存单变保单”、“被保险”等情况,可以通过电话、官网、官微等公布的官方投诉渠道先行反馈,也可通过调解、向监管部门投诉、诉讼的方式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。
交银人寿浙江省分公司供稿